欧美第二页,高跟丝袜麻麻求我调教,女博士梦莹凌晨欢爱,欧美图片欧美激情欧美精品,日韩精品影视,狼色在线精品影视免费播放

新聞中心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美報:民企掀IPO與并購熱潮 中國投行業迎豐收年

發布時間:2014-11-07 14:31:00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

  外媒稱,對于中國的投資銀行而言,2014年是大獲豐收的一年。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4日報道,雖說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經歷五年來的最低增速,但中國科技業新星和其他民營企業進行了大量的并購交易以及債券和股票發行交易,推動投資銀行的收入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道稱,阿里巴巴和騰訊控股等迅速崛起且大量投資的科技巨頭進行了創紀錄的交易,改變了過去數年來國有能源企業是投資銀行最大客戶的局面。

  瑞士銀行亞洲投資銀行部主管金弘毅表示,在中國,今年無疑是個好年頭。

  據湯森路透的數據,今年以來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量已達到創紀錄的6790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同期的5440億美元。中國內地企業不僅登陸紐約和香港,也在上海上市。在暫停首次公開募股(IPO)活動長達一年多之后,今年1月份中國重啟了IPO市場。

  報道稱,科技業的大型IPO提升了總體的交易量,從而令今年以來中國投行業的服務費收入略微超過40億美元,為2010年以來同期的最高水平。

  今年9月份在紐約上市的阿里巴巴籌得創紀錄的250億美元資金,這給投資銀行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負責阿里巴巴IPO承銷業務的34家投資銀行的服務費總計3億美元,而其中五家牽頭銀行各分得大約4700萬美元。

  其他科技巨頭也造出了不小的聲勢。京東通過赴美上市籌集了18億美元資金。騰訊出售了25億美元的債券,為亞洲科技企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

  各投行表示,民營企業將繼續成為推動交易活動的力量。

  瑞士信貸全球市場解決方案團隊亞太地區負責人周紀恩說,他認為這種潮流的轉向剛剛開始,這也是對中國經濟的一種反映。

  據瑞士信貸分析,按所收取費用排名,事實上,在今年最大的30宗交易中,有22宗來自民營部門。相比之下,在2005年到2010年間,交易主角是國有企業,當時投資銀行趕上了一波國有企業重組浪潮,特別是銀行業的重組。

  報道稱,雖說總手續費收入和交易量增加,但激烈的競爭意味著,每一家投資銀行都必須加倍努力來贏取市場份額。投行人士表示,中資企業在IPO、尤其是在熱門籌資地香港IPO時聘用多個承銷商的趨勢,正在推動投資銀行承接更多交易來彌補平均手續費收入下降的勢頭。

  盡管競爭激烈,但尋求投資銀行服務的中資公司的隊伍仍很龐大,為海外收購交易提供咨詢仍是銀行家們的一大賺錢利器。瑞銀的金弘毅表示,即便是中國不斷放緩的經濟增長也會為投資銀行帶來就問題公司和問題貸款提供咨詢的機會。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左前)等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向現場投資人和工作人員致意。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美媒:中國IPO市場高回報率令人瞠目結舌

  延伸閱讀美媒:中國IPO市場高回報率令人瞠目結舌

  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0日發表了題為《中國的IPO響亮開始》的報道。報道稱,僅幾天時間就可以帶來70%的回報,這種投資機會真不多見。

  但投資者發現,這正是今年的中國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所發生的事情,這樣高的回報主要得益于中國政府。

  資料圖片:5月7日,阿里巴巴提交IPO申請,計劃募資10億美元。圖為一位員工從印有阿里巴巴公司標志的展示柜前走過。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今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IPO的58只股票,上市首日漲幅均接近44%的上限。其中57只股票在掛牌后的五個交易日內又進一步平均上漲24%,第58只新股于7月18日登場。

  報道稱,這樣高的回報令人瞠目結舌,這與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有很大關系。在今年初重啟IPO之前,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暫停IPO14個月。在1月份首只新股上市之前,監管機構增加了新股上市首日漲幅不得超過44%的規定,同時要求上市公司低價發行股票,從而為上市首日股價大漲提供了動力。

  報道稱,在原本就起伏不定、充斥著短線散戶投資者的中國股市,被抑制的IPO需求使得這些新股炙手可熱。濃厚的興趣使得潛在投資者競相去打新股,其熱烈程度可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美國市場媲美,當時熱門的科技股受到投資者追捧。

  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張鋼說:“監管當局再度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這完全是將更多的收益讓給了以散戶投資者為主的二級市場,這樣的改革有很強的行政意味。”

  報道稱,目前IPO之所以如此有吸引力還因為,近來在中國通過其他投資方式難以獲得高回報,例如房產價格在下降,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也在下降,而截至18日基準的上證綜合指數仍低于去年底的收盤水平。

  漫畫:開門紅。6月26日,A股迎來IPO二次重啟后的首批新股。這三只股票不僅毫無懸念地掛在漲停板,而且持有者惜售明顯,買多賣少,后續上漲空間依然很大。新華社發 徐駿 作


  外國機構投資者可通過一個配額體系購買上海和深圳證交所的股票,但這類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占市場的比例估計不足2%,且他們也不太可能獲得IPO的配額。其余的新股將流向國內投資者,主要是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散戶。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楊德龍說:

  “由于人們依然預計IPO股票的估值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因此目前很難阻止新股上市時的瘋狂炒作。壓低IPO的估值實際上確保了IPO投資者的高利潤。”

  此輪新股開閘是今年初開始的,當時中國證券監管部門確定了新股發行的長期目標,但對這些目標的措辭較為模糊,主要目標是讓企業和投資者來決定進行IPO的時機、規模和股票估值。但由于在首輪IPO的市場推薦活動中,新股的估值大幅飆升,監管部門隨即實施了限制措施,包括壓低IPO估值及打擊部分承銷商的違規行為(如財務欺詐、信息披露不透明及虛報財務數據)等。

  報道稱,一些人士擔心,對新股估值設置的新限制及每年的IPO批準限額將打擊一些企業的上市積極性。但不少企業除了上市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特別是一些無法輕易從債券市場融資或獲得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丁遠說:“中國監管部門的問題是,它們認為自己不僅有信心和能力、而且有責任對市場進行干預。但監管部門是監督機構,更應關注信息披露等問題,而不是股價的走勢。”

  (2014-07-22 07:24:00)

  :上半年美國IPO“井噴” 中企赴美上市數量激增

  延伸閱讀上半年美國IPO“井噴” 中企赴美上市數量激增

  參考消息7月11日報道

  美報稱,甚至在阿里巴巴完成其預期的大規模向美國投資者首次公開募股(IPO)之前,總部設在中國的多家科技公司已大張旗鼓地在美國登陸。

資料圖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第九屆全球網商大會上發表閉幕演講。



  《今日美國報》網站7月8日發表題為《總部設在中國的初創企業助推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企業數量激增》的報道稱,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最新IPO報告,今年上半年,在美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中國初創公司數量激增,這使中國初創公司成為僅次于美國國內公司的第二受歡迎的股票投資。

  該報告說,在6個月時間里,在美國上市的股票已增至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在IPO數量和融資總額方面均是如此。

  在這6個月里,11家總部設在中國的初創企業募股39億美元。這超過了10家歐洲初創企業在上半年募集的33億美元。

  在截至6月的半年里,全球162家公司在美國募集了總計350億美元的資金,同比爆炸性地增長了50%。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IPO部門負責人杰姬·凱莉說,“交易活動終于趕上了”風險資本和私募股權投資在大約五至七年前呈現過的激增勢頭。

資料圖片: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該報告說,截至6月17日,2014年所有IPO股票的平均收益為18.6%,這一泡沫似的收益可能標志著,美國市場正接近近期高位。

  凱莉說,上市的中國初創企業大多為互聯網公司,擁有混合型商業模式。事實證明這樣的商業模式對美國科技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她說,“它們有多種來自不同業務的收益流”,包括電子商務、廣告及其他網上服務。

  (2014-07-11 07:27:24)

  :中國監管IPO獲預期效果 今年首超美國歐洲

  延伸閱讀中國監管IPO獲預期效果 今年首超美國歐洲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道

  外媒稱,迄今為止,2014年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遠遠超過美國和歐洲—投資者可以將很大一部分收益歸功于中國監管者。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3月30日報道,根據彭博新聞社匯總的數據,迄今為止,2014年完成IPO的48家企業經過交易規模調整后的股價平均上漲54%,而中國以外地區的194個IPO上漲了9%。

  報道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在存在諸多欺詐行為的首次募股過程中保護小投資者的努力。面對來自監管者的壓力,2014年上市企業的估價大多低于平均水平,它們在15個月的IPO凍結后急于籌集資金。

  彭博新聞社匯總的數據顯示,中國重啟IPO今年迄今將亞太地區的IPO價值推高至177億美元,超過上年同期籌資規模的三倍。

  報道稱,中國監管者1月份開始加強對IPO定價的監督。針對企業和某些投資者相互勾結推高股票發售時出價的做法,中國證監會出臺了新規定,將抽查投資者的IPO股票出價,并將未能“審慎報價”者列入黑名單。

  根據另一項規定,如果一家企業想要其估價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那么它需要提前進行風險提示。

  信誠投資公司駐香港的股本投資總監凱瑟琳·楊說,加強監管實現了限制估價的預期效果。她說:“散戶是贏家,企業是輸家。”散戶在中國國內市場的一個IPO中通常最高能占到40%,這一比例在香港為10%。

  中國證監會稱,在今年上市的48家企業中,只有8家企業的股票定價高于同行業平均估價。

  (2014-04-01 11:02:07)

  :路透社:IPO重啟失利或是中國推進改革鏡子

  延伸閱讀路透社:IPO重啟失利或是中國推進改革鏡子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道

  外媒稱,停發逾一年多的新股IPO改革在2014年伊始率先登場,不過意欲抑制“三高”的所謂市場化發行卻事與愿違,折戟的背后難掩改革不配套硬傷。

  據路透社網站1月14日報道,中國近期推出市場化方向的新股發行改革措施后重啟IPO,但近日風云突變,江蘇奧賽康藥業于網上申購前夕暫緩發行。究其原因,老股轉讓規模過大,以及新股“三高”(高股價,高市盈率,超高募資)問題再現,均對監管層正在推進的新股市場化改革提出挑戰。

  其后證監會表態新股發行市場化不代表放任自流,并于12日晚再推出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新規定,將對詢價、路演過程進行抽查,發現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在路演推介過程中使用除招股意向書等公開信息以外的發行人其他信息的,中止其發行。

  1月13日,5家深交所新股公告稱,根據證監會最新的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的精神,暫緩新股發行或推遲刊登發行公告,此前預計的發行時間表也將調整。

  瑞銀中國研究副主管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在13日舉行的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表示,這輪新股改革對于現在抑制“三高”沒有任何幫助,并預計新股頻發會在今年3月份對創業板形成巨大壓力。

  報道稱,面對進入深水區的諸多領域改革,包括金融,財稅,資本市場等專業性強的領域,中國在推進改革時不僅需要自上而下,超脫于部門利益之外的中央改革領導小組,更需要謹防技術官僚借改革之名阻礙改革推進。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放權,而且是核心權利的下放。”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證券業高層就稱,“IPO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資本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利益市場,改革不是要市場化嗎?那就出臺一個半生不熟的方案。結果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中國股市一地雞毛

  盡管中國2013年的宏觀數據尚未出爐,但從已公布的外貿,物價等數據看,實現年初GDP增長7.5%的目標已成定局,中國經濟增速依舊在全世界排名靠前。與此同時,中國股市也同樣排名在全世界表現最差的榜單前列,“一地雞毛”的股市也讓借資本市場增加財產性收入的中國人夢碎。

  “縱觀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每一次的IPO重啟都是一個制造資本市場富翁的機會,這次也不例外,因此發行詢價中有那么高的市盈率也就不足為奇。”一位從事投行業務多年的券商人士稱,“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當大股東都想著從股市套現走人,這樣的市場讓投資人怎么可能有信心呢?”

  發行市盈率高達67倍的奧賽康,原計劃在深圳創業板發行5546.6萬股,其中新發股數為1186.25萬股,控股股東南京奧賽康將轉讓老股4360.35萬股。按72.99元人民幣/股發行價計算,本次IPO全部募資額約40億元,其中大股東轉讓套現31.8億元左右。主承銷商中金公司承銷費約3億元。

  前述投行人士指出,此次的新股發行改革本意是通過新股發行改革方式,以及批量發行來抑制新股三高現象,雖然市場化改革大方向對,但問題出在改革方案的不配套,忽視了資本市場上共同利益勾結后產生的能量及對市場的影響。

  中國A股市場暫停逾一年的新股發行,于2013年最后一天重新開閘。短短數日逾30家公司啟動招股程序。盡管有保險資金獲準投資創業板和藍籌股,意為股市輸血的政策利多,但滬綜指.SSEC一路下探,2000點整數關岌岌可危。

  該位人士建議,鑒于目前狀況下市場各利益體很容易結成同盟,一方面是要加大對市場操縱行為的查處,另一方面更要在制度設計上盡快完善和推進從審核到注冊制的實質改革。“尤其要防止改革被技術官僚綁架”。

  IPO對其它領域改革的借鑒

  報道稱,雖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此次IPO改革對正進入深水區的中國其它領域仍提供很多可借鑒之處。包括建立超脫于利益集團之外的改革領導小組。一位不具名的官方人士稱,眼下諸多領域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如果讓這些部門自己設立改革小組改自己,結果可能就是改革的倒退。

  “這也是改革為何那么難推進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看,盡快明確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人選就顯得很迫切。”上述人士稱。

  舉世矚目的三中全會改革《決定》全文2萬多字,涵蓋60個具體任務,而其中55條是重大改革任務。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4年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將堅持穩中求進的經濟總基調。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擔任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小組主要職責是研究確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則、方針政策、總體方案;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等。但副組長及其它人選尚未明確。

  報道稱,在推進龐大的改革計劃時,防止專業領域的改革被一些技術官僚借改革名義綁架也是中國下一步全面推進金融,財稅等諸多專業領域改革的難點之一。

  “因為這些領域的專業性較強,需要專業化的改革方案,但是更需要具備超脫于部門利益之外的改革者,很多時候技術官僚的本意或許并不是要阻礙反對改革,但卻在無意中充當了這個角色。”國研室一位不具名的官員稱。

  (2014-01-14 16:49:00)

  :外媒:中國重啟IPO難令私募股權“解套”

  延伸閱讀外媒:中國重啟IPO難令私募股權“解套”

股民在上海一家證券公司交易大廳內關注股市行情(路透社)


  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暫停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曾經讓那些聚焦中國內地的私募股權公司徹夜難安。而現在,IPO的重啟再次令這些公司感到擔憂。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0日報道,云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蘇丹瑞在香港參加會議時說:“我的確擔心中國市場的能量,擔心一系列IPO帶來的熱度將導致股指直線飆升。”

  報道指出,多數私募股權公司都依賴IPO這種方式來退出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投資。但在2012年末,中國證監會暫停了IPO的審批,同時加快了IPO由審批制向注冊制轉變的改革。

  受IPO市場關閉的影響,一些聚焦中國市場的私募股權公司將無法退出投資。盡管私募股權公司也可以將企業出售給其他公司或專業買家,但這種做法在中國并不常見。私募股權公司在中國通常買進企業的少數股權,因此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來決定在何時、通過何種方式退出對一家企業的投資。

  這已成為私募股權公司面臨的一個問題,這些公司希望至少能在幾年內套現。總部位于深圳的私募股權咨詢公司中國首創2013年發布報告稱,過去10年中國完成的私募股權交易約有9000宗,但超過7500宗的投資者還未能套現。

  咨詢公司EXS資本集團總裁埃里克·索爾伯格認為,中國IPO市場的重啟“苦樂參半”,這將使私募股權公司看到清晰的退出途徑,促使它們增加私募股權交易數量,但公司的估值也會上升。

  索爾伯格說:“我擔心IPO市場升溫過快,導致散戶投資者和企業家再次開始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

  英國《金融時報》1月10日報道稱,人們曾經預期,中國內地重啟IPO將引發私募股權潮水般地獲利退出,讓該行業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并刺激更多的交易。但亞洲私募股權公司對此卻潑了一盆冷水。

  在整個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者一直很難退出投資,因為亞洲的IPO市場普遍低迷,而中國在過去一年則暫停了IPO。

  亞洲私募股權集團要靠所投公司上市,才能退出投資。但私募股權的投資者和管理者意識到,中國內地已有700多家企業排隊上市,而他們投資的公司排在最后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私募股權集團必須更現實地看待它們的某些投資選擇,“如果認為中國內地重啟IPO將解決我們的所有問題,那是不正確的”。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和數據提供商并購市場資訊集團進行的調查顯示,亞洲私募股權行業的業內人士預計,只有經過漫長等待,才可能利用IPO退出其投資。

  整個亞洲私募股權行業在2013年僅完成了20宗IPO交易,籌資28億美元,但通過股份轉讓退出的交易達166宗,價值315億美元。


  相比之下,去年歐洲一半以上的IPO是私募股權公司投資的公司完成的,美國也有數筆使私募股權公司得以退出的大IPO,比如百仕通集團投資的希爾頓酒店通過IPO籌資24億美元。